北京保利拍卖2022秋拍现场,人潮如织,广大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相约而至,拍卖现场竞投激烈,吹响了2023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冲锋号。成交藏品速览!
著录:出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保利艺术博物馆,《青花的故事——景德镇御窑遗址所出与海内外珍藏元明青花瓷器对比展》,北京,2023年(即将出版)
拍品描述:本件大盘形制规整,大口微敛,弧腹广底,浅圈足,为明初大体量盘式的经典造型。通体青花描绘纹饰,内壁绘牵连缠绕的缠枝花卉十二朵;外壁绘奔龙四条,其间以壬字云纹间隔。盘心青花双圈内绘奔涌的海涛为地,再以留白技法浅刻须爪鳞片表现一半侧面立龙,仅双目龙睛以青花点绘,身旁围绕的火焰亦以留白技法表现,在青花海水地子的波涛衬托下,使得龙跃于渊,极具神韵。盘心留白而成的白龙纹样于明初青花器中十分罕见,并多为袭宋元遗风的三爪龙形。采用此种技法者,所见均为御窑重器,以天球瓶最为知名,北京故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伊朗国家博物馆、日本出光美术馆等均有收藏,此外还有梅瓶、大碗等造型。叶喆民先生对这一品种的艺术表现力的评价颇为中的,“用浓重深厚的青色海水衬托出一条矫健飞舞的白龙,使人感到仿佛它置身于波浪滔天、汹涌澎湃的大海中,腾云驾雾,气势凶猛。
拍品描述:黄花梨作黄褐色,宝光内蕴,润泽如玉。海黄料,木纹顺直、细腻,局部有狸斑、蛛网纹,油性充足,色泽匀称,应该整器为一木所出。架几案面厚8厘米,直斫而成,方正若石板。架几的造型简练,若木构斗拱,由顶面边框(4根)、顶牙罗锅枨(4根)、腿足(4根)、屉框(4根)、屉板(1块)、管脚枨(4根)、牙板(4根)共计25件构件组成,齐整大方,选料精湛,无丝毫琐碎处,极有大匠风范。架几框架采用四面平式结体,顶面、侧面出半透榫。顶牙罗锅枨、屉框、管脚枨以大格肩榫与腿足相接,飘肩做法。交于一处的两个方形屉框以半榫上下错开。管脚枨下设刀牙板。架几看面皆打洼,形成凹棱状造型,颇增平面变化。打洼工艺在中国起源甚至,家具中的应用,以明代为盛,是一种做法简单又取得良好效果的装饰手法,亦是福建地区家具上习见者。上世纪90年代出自福建,藏家秘藏至今。数年来所目原装案面架几案,尺寸巨大而兼得用材、工艺、造型、比例、皮壳之美者,无出其右。
著录:出版:1.聂崇正著《宫廷画家陈善与册》,《紫禁城》杂志,第133至139页,2016年第1期。2.聂崇正著《清宫绘画与画家》上,第155页,故宫出版社,2019年。3.龙美术馆编《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宫廷艺术大展》,第190-19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
拍品描述:《寿意图册》册镶料为米黄色鸾凤纹绫,如陈枚本《耕织图册》、金廷标《雪梅高士图》轴。乾隆《御笔竹石图》轴,都是鸾凤纹图案,此为典型的清宫内府所用材料,集皇家的权威性、审美性于一身。用绢:清代初期绢的经线一般延用明代末期织法,后逐渐变粗,几乎与纬线相同,经纬线密度增加,线的距离之间无空隙,呈现经纬难分现象。但同时期也有一种线纹路圆细,经线双线单织,纵横距离较疏的。乾隆以后,一般纬线距离稍疏,约有一丝之空隙,经线较纬线细,因纬线距离稍疏,故织纹亦较初期稍长而无方形之相,其工艺有单丝、双丝和粗细之异。越劣越薄,甚至呈透明状。《寿意图册》的用绢经纬线密度无空隙,质地紧密,类似康熙朝贡绢,面幅宽,细密匀净。通过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戴洪《龄寿万年册》八幅收藏帝玺印的情况,可以清晰的看出《寿意图册》的递藏脉络,即雍正朝至宣统年间一直秘藏于清宫大内之中;至晚清,时局动荡下,该册一部分作品散佚于民间。《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寿意图册》第六册之戴洪其八幅及面板辗转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馆,馀下的丁云鹏6幅、张为邦10幅、戴洪2幅、陈善8幅与孙祜、戴正泰、陈枚、吴璋这四人的作品至今下落不明,是为憾事。幸运的是,这组重聚而成的十二幅清宫瑰宝,仍能再现于世间,让我们一睹皇家秘藏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了解雍正时期这些宫廷画家精湛的画艺表现,感受着那辉煌盛世下的“文化大业”。
著录:1.吴梅日记1932年5月23日日记。(见《吴梅全集·日记卷》上,第16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张珩1939年9月5日日记。(见《张葱玉日记·诗稿》,第10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3.何惠鉴、李雪曼著《梁清标收藏之渊源及价值》,《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艺术史组》,第101-158页,台北研究院,1981年。4.何惠鉴著《万象自心出:中国古书画研究》,第396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22年。
拍品描述:《松冈图》这卷别号图汇集了吴门这一众文士的诗书画于一体,而这也是吴门书画最多见的创作形式——相互作跋唱和——一卷之内集体创作。事实上,吴门书画群体正是通过这一次次集体亮相,相互成就,抱团出击,不断增重他们在当时画坛以及画史上的分量。画卷经清梁清标、叶梦龙、韩荣光、蒋超伯,以及近代吴华源、朱靖侯等递藏。真定梁清标乃顺治、康熙朝的显宦,清初最重要的私人藏家之一,其所藏剧迹累累。他在唐寅《松冈图》上钤鉴藏印多达九枚:由前向后分别是“蕉林书屋”朱文印、“蕉林居士”白文印、“秋碧”朱文葫芦印、“冶溪渔隐”朱文印、“苍岩”朱文印、“冶溪渔隐”朱文印、“苍岩”朱文印、“苍岩子”朱文圆印、“图史自娱”白文印,足见梁真定对此图的爱重程度了。三十年代,张珩和吴梅都在吴华源家见过这卷《松冈图》,吴梅认为唐图“尤为难得”,张葱玉断为“早岁笔”,“闻归朱靖侯矣”。朱氏亦为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与吴湖帆、张葱金年会官网 金年会玉等互有往来,《松冈图》上“子孙保之”、“珍颠宝迂之斋”诸印均为陈巨来为其所制。何惠鉴先生曾目鉴过此卷,并将其著录于他与李雪曼教授合著的《梁清标收藏之渊源及价值》一文(1981年发表)中。目前已知梁清标收藏过的唐寅画作,仅有三件,除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路松声图》与《花溪渔隐图》之外,就是《松冈图》了,可谓弥足珍贵。
题识:即之比留空山中。临风玉树,与米家书画船俱来,山川之神为之荣观。区区欣荷,概可想也。还舍衮衮又沐囗记,慰感慰感。
拍品描述:(一)从内容看,此札辞长情深,既是张即之传世书札的代表作,也是南宋文士高雅精神生活和浓郁世俗生活的鲜活文献。全札31.5cm×58.5cm,凡16行216字,多数满行在15-16字。诚如尹光华先生所论:“一般宋人的书札,大多写得比较简单,此信则写得很长,内容极为丰富,仔细阅读,我们对张即之会有更多意外的了解。”从传世张即之书札墨迹数种(含此札尚未超过7种),主要收藏在我国的故宫博物院(《台慈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致殿元学士书》《致尊堂太安人书》)、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北山堂捐赠《畴昔帖》),以及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溪庄帖》《棐茗帖》)等海内外著名文博机构,至今保存于私家而可流通的张即之书札墨迹仅见《论书帖》一种。尺幅与《论书帖》相近者,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致殿元学士书》(又名《从者来归帖》,30.7cm×53.6cm)和《致尊堂太安人书》(又名《上问帖》,29.5cm×47.2cm)两种最为相近,台北两种均系牙色印花粉笺本,明末清初累经名家递藏,入清内府后作为《宋人法书》第四册作品之一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并分别刻入《三希堂法帖》和《续刻三希堂法帖》(《墨妙轩法帖》)。即使尺幅最相接近的《致殿元学士书》(见附图1),也只有14行94字(最长单行13字),尚不及《论书帖》的一半字数。况且,《论书帖》的札语文辞情深意长,通札以论法书鉴藏为主,个中援引的梁武帝《评书》语、黄伯思《题河南王氏所藏子敬帖》韵语(诗句,见《东观馀论·法帖刊误》卷下“第九王大令书上”)均是书论名句,其馀典故也均又所本,完全体现了张即之“熟于掌故,举乾道、淳熙事,月日先后无异史官”(民国刊本《鄞县通志》第四编《文献志》第一册“甲编(上)·张即之小传)的文人气质形象。所涉黄伯思(《法帖刊误》)、王安石《熙宁奏对(日)录》两则北宋名贤著述事例,更是直接反应了黄、王二公相关著述在南宋晚期的刊行传播情况,也是鲜活的文献例证。更为可贵的是,张即之《论书帖》在论及高雅的书画鉴藏精神活动的同时,也透露出隐逸与宦途两端之间友朋往来的浓郁世俗生活气息,札中“笼饼”(俗称“馒头”)和“盐柿”正是南下宋人的习语,此又一宋人珍贵文献是也。(二)从书法看,此札笔致峻爽,楷行草间杂,墨色分明,个人书风稳定成熟,无疑可视为张即之书法精品。与前及藏诸海内外公库的张即之其他书札相比,此一《论书帖》用纸上精密美丽稍逊,尚是一种未见进一步深入加工的专用牙色印花粉笺,更接近文士日常使用的较为高级的南方藤纸,从此札墨色干净处的点画流畅透亮程度,可以看出该纸张的细薄平滑不易积墨的特点。也正是纸张的特性,加之传世过程中远远不及宫廷旧藏的保存条件,导致原本应该白洁的原纸晦暗失色,部分字画也有了墨色湮晕的痕迹。我们要真切地看到,此札书法与传世张即之诸札在书风上一脉相承,且能更好地传达了张即之书札类的书迹的重要信息,那就是即使字数较多的日常想闻之私札,张即之的书写也仍然严谨有度,其中相对谨严的楷书态字形,与张即之著名的写经卷子(见附图2)、碑志书迹(见附图3)也是完全合辙。(三)关于《论书帖》书写时间地点的一点推论。传世张即之书札多未见署明作书年代,加之本札又无受书人姓名职衔等有效信息,这给本札的作书年岁时间的考订带来了困难。我们的推论,只好基于张即之书札小字的书风以及其生平行历,并借重本札若干信息的来进行。根据徐邦达先生等前辈对传世张即之书札等行书小字作品作出的有效的考订,我们认为有明确结衔“中大夫至秘阁致仕”之署的《台慈帖》是一个考察的基点——这是张即之“致仕”不久的作品。
著录:出版《吴冠中全集X》,P201,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世纪藏臻》,香港会议展览中心,2010年版
拍品描述:画面右侧的植物为近景,左边为中、远景。虽然右重左轻,左空右满,但通过竹枝、渔舟和山村等物像的巧妙设置使画面达成了平衡。画家采用空气透视法营造出纵深空间,画中景物的清晰度和色彩的浓度按照距离向远处递次减弱:近景的竹林和树木由无数细密的笔触精心叠加、铺陈,予人扑面而来的苍翠繁懋之感;几只渔舟稍微退远,静静地停泊在水面上,船身和倒影均以快笔迅速扫出,构成概括而含蓄的形象;对岸村庄里的南方民居白墙黑瓦,鳞次栉比,但却只以细笔稍事勾勒点到为止,仅可以看出基本的轮廓与色彩;最远处的山峦以极柔和的用笔轻轻染出大致的形体,仿佛笼罩在氤氲的雾气中,与天空近乎交融,全幅构图和谐,空间层次丰富而微妙。就像亨利•卢梭一样,吴冠中将写实手法与高度主观性的浪漫主义氛围结合起来,赋予大自然一种纯净而生动的美感。同时,他亦在绘画语言的运用中融入了含蓄的文人韵味,以赭色偏灰的调子晕染江面,降低色彩的明度与饱和度,令画面呈现出一种澄澈透明的视觉效果。
LOT 8103A 超凡卓越 天然满绿翡翠[无事牌]配钻石吊坠及天然满绿翡翠蛋面配钻石戒指套装
尺寸:18K金镶嵌天然满绿翡翠蛋面,配镶钻石总重8.26克拉,主石尺寸约为22.0×19.5mm,戒指15号,无事牌尺寸约为51.4×25.7×7.8mm,吊坠长约为6.1cm
拍品描述: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证书经鉴定为天然翡翠A货,未经处理所谓良玉不雕,其字面意思为美玉不用雕琢,便可呈现其天然之美,一般用来比喻事物本质美好而不需借助外表的修饰。这套满绿翡翠无事牌及戒指套装,正是这样一套纵观四海,也难得一见的传世珍品。天然满绿翡翠「无事牌」作品,造型浑厚宽广,尺寸约为51.4×25.7×7.8mm。以素身表其自然纯净,精致有格,无需缀饰。搭配同料满绿翡翠蛋面戒指,相契互耀,大气非凡,尽显德厚流光。翡翠无事牌与蛋面通体质地清澈如水,晶莹透亮,方与圆的相得益彰,浑厚充盈,各个角度都反射出迷人光泽,极具东方美学智慧。华贵温婉中透出璀璨冰清的光泽。颜色呈现尊贵华美的翠绿色,色泽纯正、浓郁、明亮,如碧幽春水般生机盎然。细赏瑰丽,内部完美无瑕,结构致密细腻,翠色浑然一体。足以称其为翡翠之***,稀世之珍宝。触摸这样一件不因时间流逝与空间转换而变的至美之作,激起思接千载的思绪,值得藏家世代赓续传承。帕敢镇(英文:Hpakant),位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西部,坐落在曼德勒北350公里的乌尤河岸边。该矿区因出产种水好,质地细腻的高绿色翡翠玉石而久负盛名。从原石的开采运输到切割、修胚、雕刻、抛光,每一步都是匠心智慧的凝结。这枚原石经反复琢磨考量后,最终切割打磨为大气非凡、自然风雅的厚庄无事牌与光洁饱满的蛋面戒指,充分凸显其超然出众的瑰丽华彩。本次秋拍为您竭力呈现传世翡翠从矿区到市场的传奇故事,探寻自然孕育的永恒之美。
著录:【出版】1.《嘉德十周年精品录—中国近现代书画油画雕塑》第40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2.《书画拍卖集成—齐白石》图版388,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3.《银座美术馆馆藏作品选集》第16-17页,银座美术馆,2007年。4.《银座风韵—银座美术馆馆藏作品集》第198-199页,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5.《嘉德二十年精品录·近当代书画卷·一》图版97,故宫出版社,2014年5月。
【题识】1.阿芝作。2.星塘老屋后人。3.濒生民画。4.白石山壕多此藤。白石。5.八砚楼头久别人。白石。6.老白。7.白石老人六十岁后画虫八十后补物。8.此蝗也,北地最多。白石老人。
拍品描述:实际上,齐白石在画这些草虫时已经有了最初的构想,从具体的位置到草虫的姿态,都凝聚了老人的匠心。——陈履生众家评白石老人工虫画工笔草虫先要选稿,从写生积累的草虫稿中找出最动人的姿态,然后把无关的部分去舍加工,创造出精练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把这形象的轮廓用透明薄纸钩描下来成定稿。画工笔草虫,先把拟好的草虫稿子用细骨针将外形压印在下面纸上,然后,把稿子放在一旁参考着,用极纤细的小笔,用写意笔法中锋画出。虽然是在生宣纸上,但能运笔熟练,笔笔自然。细看草虫「粗中带细,细里有写」,有筋有骨,有皮有肉,非有数十年粗细写生工夫是画不到的。——胡佩衡在自由写意风格发展的同时,齐白石的工笔草虫绘画也不断进步,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草虫绘画大师。他在这些年内所画的草虫画有许多翻印成精美画册。这些画册在风格上承袭了于1920年出现的草虫册。画中的蚱蜢、螳螂、苍蝇、蜜蜂、蜻蜓、蜉蝣、飞蛾以及蝉都十分细微精准,仿佛是自然课上最精致的插图一样。当然,在一如既往追求精准完美之余,齐白石也没有压制自身的艺术特性和独到眼光。他那些出类拔萃的作品更接近于版画而不是国画。那些细微的线条稳健清晰,让人不由想起干刻或是蚀刻技法。
【题识】癸未七夕日,傅抱石写。【印文】傅、新谕、踪迹大化【鉴藏印】邓苍梧藏、邓氏传砚楼藏本、黄氏维熊珍藏
拍品描述:《对弈图》人物造型奇古超脱,面容清癯光洁,气宇轩昂,尤其是眉眼之间刻画精微,先以淡墨勾勒上下眼睑,后勾出眼睛轮廓,注重瞳孔转折变化,淡墨干笔勾擦眼珠,淡墨渲染数次,在朦胧中以散锋浓墨加重瞳孔部分,配合浓密的睫毛,虚实相生,含蓄深邃;长袍衣纹以破锋飞白线条为之,果敢不施修饰,细劲凝练、圆润飘逸,极具韵律节奏,后又大笔泼墨,淡色冲晕,色墨交融,浑化一片,既淋漓酣畅又洒脱飘逸。众所周知,以历史人物故实与山水画相结合是傅抱石的绘画习惯。他注重气氛的烘托,将高人逸士置于枯树寒林间,清疏萧瑟,更显高古气象,人物、景物层次分明,节奏韵律拿捏到位,空间宽阔,布置合理,赋予画面以全新的意境。这里,林木排列组合极见秩序,枝干粗细,伸展交迭姿态不一,呈交错变化,而笔墨收放自如,突破中锋、侧锋传统树法,下笔如风驰电掣,纵横交错,或拖长线,或扫飞白,随势而动,韵律丰富,浓淡、干湿之间尽显挺拔之姿。人物从造型、开脸以至衣饰细节,乱中求整,精中有细,各得其神,线条爽利,设色淡雅,渲染微妙,皆细致缜密,将高人逸士仙风道骨的神韵表达得惟妙惟肖。这种人物与山水互为映衬、精致与粗放的对比趣味,引人入胜,堪称精心。
题识:别有山门向左开,步从甬道爱徘徊。一声钟上碧天去,几树风飘黄叶来。最是偶然临古迹,也须率尔展奇才。循厨已拜伊蒲供,请学东林置酒杯。
拍品描述:黄花梨作黄褐色,宝光内蕴,润泽如玉。海黄料,木纹顺直、细腻,局部有狸斑、蛛网纹,油性充足,色泽匀称,应该整器为一木所出。架几案面厚8厘米,直斫而成,方正若石板。架几的造型简练,若木构斗拱,由顶面边框(4根)、顶牙罗锅枨(4根)、腿足(4根)、屉框(4根)、屉板(1块)、管脚枨(4根)、牙板(4根)共计25件构件组成,齐整大方,选料精湛,无丝毫琐碎处,极有大匠风范。架几框架采用四面平式结体,顶面、侧面出半透榫。顶牙罗锅枨、屉框、管脚枨以大格肩榫与腿足相接,飘肩做法。交于一处的两个方形屉框以半榫上下错开。管脚枨下设刀牙板。架几看面皆打洼,形成凹棱状造型,颇增平面变化。打洼工艺在中国起源甚至,家具中的应用,以明代为盛,是一种做法简单又取得良好效果的装饰手法,亦是福建地区家具上习见者。上世纪90年代出自福建,藏家秘藏至今。数年来所目原装案面架几案,尺寸巨大而兼得用材、工艺、造型、比例、皮壳之美者,无出其右。
LOT 5708 商 安阳时期 (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十二世纪) 黄伯川、冯洛侯、仇焱之、莫尔斯递藏青铜兽面纹斝
拍品描述:斝与其所代表的这种古老而庄严的祭祀仪式,在商代晚期就已经成为只有王和贵族才能拥有的真正的奢侈品礼器。《礼记·礼运》:“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用通俗的话来讲即,祭祀时都用盏斝向尸君祝酒,不符合礼制,是僭越了君王的表现,故而可见,斝在商代礼制中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商晚期的安阳,世风渐趋奢华,此时作为被认为是先王贵重的酒器——斝,如果被发现为诸侯所使用,也会被认为是僭越天子的行为,由此其使用范围也在逐渐缩小。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可知,纣王在经历了早期的英气勃发之后行为日益离经叛道,抛弃了对先祖周祭、特祭的典俗,以至于在所出土的甲骨中几乎见不到纣王祭祀先祖的卜辞,铜斝这一类宗庙祭祀的高级酒器也就随之而锐减,最终和商文明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商文明盛大而又精彩的祭祀文化与酒文化曾经蓬勃发展的无声的见证。此器出身显赫,近百年流传有绪,出入皆为世界顶级的藏家、古董商与博物馆。
拍品描述:三组人物聚散有致,情态顾盼,抚琴、观画、论道,恣意尽欢,完全陶醉于恍如梦幻的世外桃源里。形象刻画各依身份,生动传神,与园林景致之间形成动静、虚实对比,营造出别样的动态与生气。众所周知,以历史人物故实与山水画相结合,是傅抱石的绘画习惯。这里,他以天纵之才将西园雅集表现得热闹非凡,人物、景物参差错落,穿插得宜,节律恰当,浓墨纤毫间尽现浪漫才情。大笔散锋浓墨挥洒写出山石崚嶒、巨松浓荫,用笔潇洒、用墨酣畅,收放自如,浓淡干湿之间尽显挺拔之姿。密叶、丛蕉光影之间,高士们吟咏啸傲,姿态各异,全以高古游丝描写出,流畅爽利,造型、开脸乃至衣饰细节,写来精微,服饰色彩浓妍,红、蓝、青、橙,以层染为主,艳而不佻,并留水线以加强衣纹的凹凸感,将高士们闲适安逸之神表达得惟妙惟肖。而芭蕉、幽篁,浓施花青,衬托人物雅洁的衣冠,构成古艳精丽的效果。苍松、芭蕉、湖石、修竹、清溪与名士、高僧、姬女、童子相影得彰,古雅之风扑面而来。这种人物与山水互为映衬的对比趣味,引人入胜,堪称精心。1942年9月,傅抱石为即将举办的个展撰写序言,表达了对画面形式语言的辨证见解:我对于画面造形的美,是颇喜欢那在乱头粗服之中,并不缺少谨严精细的。乱头粗服,不能成自恬静的氛围,而谨严精细,则非放纵的笔墨所可达成,二者相和,适得其中。我画山水,是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笔墨的对比极力使画面「动」起来的,云峰树石,若想纵恣苍莽,那么人物屋宇,就必定精细整饰。根据中国画的传统论,我是往往喜欢山水、云物用元以下的技法,而人物、宫观、道具,则在南宋以上。中国画传统,向来讲究「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在创作《西园雅集图》时,傅抱石也是遵循如此方式,对人物神态、衣着处理表现过人,或作画、或抚琴、或看书、或说经,描绘细腻,生动地再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他又善于气氛的烘托与意境的营造,西园草木华滋,坡岸犷率,激泉湍流,尤其是松树造型清奇古怪,劲节虬枝,其荫如盖、其态若倚、其势凌云,再以淋漓沈郁的水墨造就出跌宕生姿的饱满画面。
著录:【出版】1.《张大千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图版63,锦绣文化企业、新地平线.《南张北溥精品特展》,封面,长流画廊,1994年2月。3.《张大千书画特展—纪念大千居士九六诞辰》,封面,长流画廊,1994年5月。4.《长流艺闻》第68期封面,台北长流画廊,1996年5月。5.《震古烁今·长流画廊廿五周年特展》,第108、109页,长流艺闻杂志社,1998年4月。6.《张大千画集(上卷)》第161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7.《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
拍品描述:观此幅画像:五官描绘十分精致,眼神安详,一面二臂,身红色,头戴五骷髅冠,有三只眼,表示能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左臂弯里架有一根天杖,左手拿嘎布拉碗,右手持钺刀,颈挂五十人头花环,身佩珠链,右足悬空,左足踏一人尸于莲花日轮座,身后有般若烈焰,象征驱魔胜邪。此件空行母画面色彩运用饱和而浓重,充满装饰性意味,非常华美,人物具有雍容的唐宋风骨.在敦煌时期,张大千在材料和技法运用上力求与古人一致,因此不惜重金购买沙青、沙绿、赭红等矿物颜料作为装饰色,更用真金调出金粉勾勒金线.更在笔法和表现形式上得到了古代绘画的滋养,成就他独特的艺术价值。画中,背景与人物以色彩冷暖对比的方式衬托出空行母的整体形象,而矿物颜料勾勒出的人物质感是传统水墨难以实现的,加真金金粉勾勒般若烈焰更加说明他对佛教艺术的虔诚.流传于世的空行母画像很多都是怒目圆睁,面目狰狞,而张大千所绘本幅空行母之容颜更加世俗化,是典型中国美女的形象,人物丰腴华美,透射出东方古典主义的含蓄之美,经过张大千的审美再创造将人间的生动形象与佛教画像进行结合,赋予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描绘出充满人间情味的神祇形象,达到了造型艺术传神这一最高标准。
拍品描述:紫檀雕云龙纹罗汉床,通体紫檀木制,面下高束腰、浮雕双龙戏珠纹。鼓腿彭牙,内翻马蹄。牙条大锤洼堂肚,牙条及腿以深浮雕手法饰云纹及龙纹。床面为硬板加极细的台湾席,席面多处破损,显示出岁月沧桑的印迹。床面左右及后面装五屏式围栏,以攒框镶心手法制成。边框浮雕回纹,板心起地深浮雕云龙纹。两扶手外侧及后背外侧以线刻花鸟纹。整体造型稳重、大方。雕刻图案刀法圆熟,且磨工精到,图案显得圆润、顺畅。尤其是起地浮雕,更突出了图案的神韵。从其作工、材质、纹饰和其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内涵等方面而言,这件作品在中国家具品类中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是收藏投资的不错选择。清康熙至乾隆时期国力雄厚,家具制作工艺取得了很大成就。
拍品描述:器身主体以洋彩绘群仙祝寿通景纹样,南极仙翁手持如意,乘鹤翩翩而来;福禄寿三星齐聚一堂,八仙各持法器,笑意盈盈,神采奕奕;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一持荷花,一持宝盒,寓意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众人皆向乘鹤而来的寿老方向。器型别致处,乃于口沿装饰相连的八个翻口如意云头,于黄地上彩绘花卉纹;颈部及足皆以松石绿为地,绘花卉纹样,上下呼应,如卷轴之画绫,使主体纹样更为凸显;颈部间饰蝙蝠衔磬及「卍」字,寓意吉庆有余。足内亦施松石绿釉,中间以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八仙之神话故事最早或见于唐宋,但人物组成不定,直到明代才形成了如今家喻户晓之八仙组合,其流行或与明代帝王崇信道教有关。时至清代,八仙的宗教意味渐弱,而更多地体现祝寿祈福之美意。八仙各有其宝物与神通:铁拐李的葫芦盛有丹药,能行医度人;钟离权手执芭蕉扇,据载曾传授吕洞宾剑法,“自称天下都散汉”;张果老手持渔鼓,亦称“道筒”,能奏梵音;吕洞宾得钟离权所赠宝剑,“剑现灵光魑魅惊”;蓝采和手捧花篮,人称“花篮内蓄无凡品”;韩湘子,能空杯造酒,聚土成花,善作诗文,“紫箫吹度千波静”;何仙姑持一笊篱,内似有仙桃;曹国舅得钟离权、吕洞宾传授密旨,引入仙班,据说玉板能使山川俱寂。
拍品描述:大供案满彻黄花梨,用料极奢,选料齐整,无琐碎处,制作工手扎实,造型简洁利落,体态修长而甚高挺,皮壳莹润如玉,作作生芒。一般明清黄花梨桌案的高度,以80~90厘米多见,比今天所用桌案略高,亦符合人机工程学。80厘米以下者,则为画案、画桌、琴桌等特殊功能用的家具,方便使用者坐于椅凳上操作。高于90厘米者,则为供案、供案,以气势雄伟为佳,供奉人员操作时直立其旁,参拜时仰视,自显其崇高,陈鼎彝之器,与神像组为一体,更具“神性”。此案之高逾一米,尚不落俗套,具明式家具简约之美,为供案之佼佼者。其雄伟图片不足以传达,矗立其旁,更觉其震撼。案面一块玉独板,厚达6厘米,纹路细密,质地温润有油性,端俨如石板一块,冰盘沿造型挺拔,上部平齐,下部弧收,压边线细挺。两端打抹头,管束板材,底部亦有银锭榫加固。翘头与抹头一木连做,造型含蓄,缓缓而起,案面平面至此不觉中上扬,末端柔婉勾转,增造型之轻灵。牙板与案面比例得宜,牙头较常见者为窄,衬托腿足更加高挑。以厚料一木挖出,沿边起线,线条柔韧圆润,周匝铲地平整,至两端牙头处波折延伸,盘绕勾勒成如意头状。
尺寸:18K金镶嵌5.02克拉心型钻石,配镶两颗梨形钻石总重1克拉,戒指14号附3份GIA证书GIA,2015年,证书编号6173103114,5.02克拉,浓彩紫粉色,SI1净度GIA,2021-2022年,0.50及0.50克拉,均为D色,VS2及SI1净度,极优评级打磨粉色钻石,是市场上最稀有的颜色之一,极其罕见。粉钻的开采量非常稀少。
拍品描述:宝界重量级权威GIA实验室曾经有一份公布于2018年的市场调查:在2008-2016年期间,1000颗粉色钻石样本里,超过1克拉的只占不到其中的15%,而仅有少于0.5%能达到FancyIntensePink(浓彩粉)的呈色,极具收藏价值,备受世人追捧。在各类彩色宝石中,获鉴定颜色为FancyIntense的,在色彩饱和度以及显色度中都必须达到最高级别,而粉钻中的Pink则为色泽较浓郁、饱和度却较低的一种,是特质上极其罕见的一个组合。这枚5.02克拉的FancyIntensePurplishPink(浓彩紫粉色)钻石闪耀着迷人的粉色光彩,在通常情况下,单一纯色的彩钻应更有价值,然而粉红色钻石往往会因为略带紫色而使它更为鲜艳,因此更被市场喜爱。更为难得的是此颗粉钻采用了心形切割,在所有形状中,心形钻石是最浪漫的形状,它象征着甜蜜、童话与梦幻。心形切割非常耗费原料,在彩色钻石中并不常见,这也更加突显了其超高的收藏价值。精心切割之下,一举手,一透足,散发着娇媚情态,火彩明媚,倾国倾城,无与伦比。
拍品描述:布面油彩之上呈现出中国画的白描墨线意味,不过分夸张和装饰,结构秩序井然,赋色染绘结合。月季盛放、百合缭绕、野菊点缀,皆纳入锈迹斑驳的古器中,花、叶所用的流动线条配合以诗意的色彩,显现了黄永玉对于表现对象的细心观察和精微表现。整个画面多姿多彩却不媚俗,精谨中不失修洁,尽显兼融中西的描绘手法和收放自如的姿态气质。相比之下,祝大年的《花团锦簇》(Lot1218)则更注重艺术的形式美,画中鸟雀所立的竹竿骨架多为直线,红艳花团则呈圆形,于郁郁葱葱的绿叶中方圆相济,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其画风工丽而不板滞,明艳而无甜俗,基本采用“铁线描”勾勒造型,以工笔重彩的平面装饰化合油彩的色域调性,好一派中国气象。在注重画面平面效果的同时,祝大年对于花、叶光影的捕捉使得画面深沉浑厚、体积感强,达到其所追求“既要有深度又要是平面的”的美学原则,在形式的精巧设计中蕴含着民族审美的含蓄,露而有线年代早期中国美术相当固定的艺术题材和相对局限的风格取向之下,三位先生的花卉创作展现出他们因时代机缘,从深入生活中获得丰富感知,进而迸发出的艺术创作力。这些花卉创作不是采风的应景之作,不是写生的匆忙采撷,更不是坐在画室故弄玄虚的笔法技巧,而是在深度生活体验中挖掘到的瑰宝,是在苦难中发现的生命底色。
拍品描述: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蒙在下边。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第一句是说一部分外底中心署有青花楷体“天”字款的成化御窑斗彩罐,且“天”字款外无边栏,但这种罐确为官窑(御窑)制品。而且“天”字的笔画一定要写得舒展、大方,“撇”要撇出去,“捺”要捺出来。第二句是说如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成化斗彩“天”字罐上青花“天”字款的笔画,可以发现釉内气泡密集,笔画下沉,笔画上像是蒙了一层云雾。第三句、第四句是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都曾仿造过“成化斗彩天字罐”,但若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仿品上所署青花楷体“天”字,则会发现釉内气泡稀疏,青料漂浮不沉。利用该歌诀仔细审视清代雍正朝仿成化斗彩海怪图“天”字罐外底所署青花楷体“天”字,可以看出“天”字两横间距过大,“撇”“横”写得不够舒展。然其对器型、纹样极尽模仿之能,足见清代皇帝、御窑对天字罐青睐有加,争相仿效,几可乱真。乾隆皇帝甚至曾令唐英为一件缺釉水的天字罐补釉,唐英虽能力超群,终究“不敢冒昧补釉”,乃“仿照原罐款式大小,造成三对”,与原罐一同送京。成化御窑斗彩天字罐于全球存世不过十余例,较成化御窑斗彩鸡缸杯存世量更为稀有,且绝大部分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院3例,台北故宫博物院4例,青岛市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东京国立博物馆及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各1例。台北故宫博物院另藏一青花斗彩番莲天字罐,官网标注为“明成化窑”,但未见于台北故宫出版的两本成化图录,风格亦有别于其他,烧造年代待考。市场中另见同为埃斯肯纳齐旧藏之成化斗彩飞象纹罐,虽口部全无,但仍瑕不掩瑜,于2001年苏富比伦敦拍得佳绩,成交价达75万镑有余。本器造型端秀,⻘花淡雅,彩绘明丽悦⽬,精致细腻中⻅拙朴天成之趣,极为珍罕,为此类瓜瓞螭龙纹罐为全球仅存3例之中,唯一私人收藏且可流通者,也是近年来拍卖市场所出此品种唯一例。
拍品描述:本器以传统单色釉,结合洋彩,融汇中国传统与西洋艺术之精粹,为清朝风尚之代表佳器。以洋彩搭配茶叶末釉的本器正是工艺繁复的创新之作。颈部以宫粉色为地,精心绘制的锦地细致且华美;其上衬独具西洋韵味的缠枝花卉并蝶纹,器腹上下各饰如意云纹一周,用色及纹饰精美。主体所施单色釉为厂官釉,俗称茶叶末釉,釉色深沉静穆;颈部两侧各贴塑一象耳,寓意太平有象。此品底心以矾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与北京保利18年秋拍一件“清乾隆御制洋彩江山万代如意耳琵琶尊”红彩底款十分相似,以兹参考。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重要的。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藏品征集(yelin10723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犀角,象牙,青铜器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